外加劑與混凝土
2005-04-12 00:00
(摘要) 外加劑,主要是高效減水劑的應用,使混凝土技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全面認識變化帶來的影響,更新觀念、更新知識去應對與解決工程應用中出現的新問題。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是我們面臨的十分緊迫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
(關鍵詞) 外加劑 水膠比 自生收縮 工作度 多組分配比 設計方法
一、概述
20世紀初,水泥生產的工業(yè)化使混凝土逐漸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材料;30年代以后,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水泥中的早強礦物C3S含量不斷增加、粉磨細度不斷加大,混凝土早期強度發(fā)展的加速給業(yè)主和承包商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普通減水劑的分散作用有限,混凝土的水灰比難以降低,所以直到20世紀七十年代,就是當時混凝土技術領先的美國在工程中使用的,拌合物坍落度還不大的混凝土最高強度也只有5000psi(圓柱體試件34.6MPa,相當于立方體試件40.6MPa)。
但也就是在那一時期,德國和日本通過應用流動混凝土將高效減水劑推向市場。而硅鐵合金生產發(fā)達的挪威等國則開始將硅灰用到混凝土中。到了1983年9月,美國雜志“混凝土國際”上登載了瑞士SIKH 公司Burge發(fā)表的一篇文章“14000psi in 24hours”(意思是1 天強度達到100MPa)。該文章震驚了全美國,被稱為最引人轟動的混凝土技術上的突破。
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的芝加哥等地已蓋起多棟高強混凝土的高層建筑, 28d抗壓強度可達130MPa。而到了20世紀末,正如Allcin 的文章所述:人們己經知道如何在工業(yè)生產水平制得150MPa 的混凝土。在這一強度水平,粗骨料已成為混凝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