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十大經(jīng)典工程年終回放
在即將過去的2005年,廣大建設者不斷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借鑒和吸收國際工程建設的先進管理經(jīng)驗,認真實施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jiān)理制、合同管理制等成熟管理制度,通過科學控制生產(chǎn)成本和建設進度,使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既保證了安全質量也節(jié)約了不少寶貴資金,真正體現(xiàn)了一個建造大國“舉國辦大事”的民族特點。
代表民族脊梁——三峽左岸電站工程
項目亮點:圍繞“引進、吸納、轉讓、自強”的項目理念,安裝政策,成功實現(xiàn)了大型機組的制造和建造國產(chǎn)化,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制造和安裝巨型水輪發(fā)電機組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電站是世界上目前容量最大的電站。隨著今年9月三峽左岸電站9號機組的并網(wǎng)發(fā)電,不僅標志著這一工程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全面投產(chǎn),也標志著我國大型水電設備的設計建造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三峽電站水輪發(fā)電機組,其設計、制造和安裝難度超過了世界上已有的任何大型機組。承擔主要建設任務的中國葛洲壩集團已累計中標土建合同290項,累計合同金額127.33億元,同時還承擔了左岸電站4臺機組的安裝任務,為工程的順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過程中,項目單位成功實現(xiàn)了“引進、吸納、轉讓、自強”的重大設備裝備政策,最終為右岸電站與地下電站實現(xiàn)大型機組制造、建造國產(chǎn)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制造和安裝巨型水輪發(fā)電機組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
同時,三峽左岸電站最后一臺機組并網(wǎng)運行,也標志著我國大型水電設備的設計安裝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它的提前投產(chǎn)為緩解全國部分地區(qū)用電緊張作出了巨大貢獻,使國家電網(wǎng)發(fā)揮互濟余缺成為可能。
倡導環(huán)境友好——南水北調中線河北漕河渡槽工程
項目亮點:這一應急供水工程南起石家莊,北至北京團城湖,將位于太行山麓的崗南、黃壁莊、王快、西大洋4座水庫與總干渠連接起來,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通水前負責向北京應急供水,充分體現(xiàn)了京冀兩地緊密合作的環(huán)境友好型工程特點。
今年6月開工的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河北漕河渡槽段項目,是繼北京西四環(huán)暗涵工程開工建設后,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中又一控制性項目。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境內的這一工程,除擔負向北京市應急供水任務外,還擔負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貫通后的輸水任務。工程由漕河渡槽、連接南北兩端的土渠段、吳莊隧洞以及石渠段、崗頭隧洞和漕河退水閘等組成,主干渠線路全長9319米,共有7座大小建筑物,設計輸水流量為135秒立方米。工程總投資為8.72億元,總工期25個月。
據(jù)了解,跨越漕河的巨型渡槽長2300米、底寬20米、加大輸水流量為150秒立方米,最大跨度30米,不僅是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干線的最大渡槽,也是我國當前的最大輸水渡槽。
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南起石家莊,北至北京團城湖,工程將位于河北省太行山麓的崗南、黃壁莊、王快、西大洋4座水庫與總干渠連接起來,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通水前,負責向北京應急供水,充分體現(xiàn)了京冀兩地緊密合作的環(huán)境友好型工程特點。
沖破生命禁區(qū)——青藏鐵路凍土工程
項目亮點:青藏鐵路建設者尊重科學,求實創(chuàng)新,在國外專家認為“幾乎不可能”的凍土上修建鐵路,實現(xiàn)了中外鐵路建設史上開天辟地的穿越。
堪稱凍土工程“博物館”的青藏鐵路必須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山。沿線紛繁復雜的凍土環(huán)境成為制約青藏鐵路建設的世界性技術難題。開工前,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面對這一罕見的困難,一批優(yōu)秀的國內建造專家首次提出符合凍土規(guī)律的青藏鐵路工程設計原則,對不良凍土現(xiàn)象發(fā)育地段、線路盡量繞避;對高溫極不穩(wěn)定凍土區(qū)的高含冰量地質采取“以橋代路”辦法;同時在施工中采用了熱棒、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護道、通風管路基、鋪設保溫板等多項設施,極大提高了凍土路基的穩(wěn)定性。
負責風火山隧道施工的中鐵二十局創(chuàng)造性地研制了兩臺大型隧道空調機組,將隧道施工溫度控制在“±5℃”,有效防止了地下冰融化滑塌。他們和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淺埋凍土隧道進洞、冰巖光爆、凍土防水隔熱等20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被中國工程院等權威單位評為2002年全國公眾關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青藏鐵路大規(guī)模的凍土勘察測量、工程實踐和科學試驗,不僅標志著我國凍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也表明中國在掌握凍土工程地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面已居世界前列。
建造百年老店——奧林匹克場館工程
項目亮點:奧運場館工程除了承擔2008年奧運會的比賽任務外,還將成為北京新型的復合主題中心區(qū),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使奧運場館建設在“公眾多功能”的定位下完成了一大筆歷史遺產(chǎn)。
承載“百年奧運、中華圓夢”理想的奧運場館無疑將成為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隨著今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工程的大幕拉開,它標志著北京奧運新建場館已經(jīng)全部開工。
2008年奧運會共需比賽場館37個,其中31個在北京,其余6個在青島、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和香港等協(xié)辦城市。在北京的31個場館中,11個是新建場館,11個是改擴建場館,9個為臨時搭建場館。
目前,已開工的奧運場館進展順利。國家體育場正在進行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國家游泳中心主體混凝土結構已經(jīng)完成,正在進行鋼結構、二次結構和機電設備的施工。北京射擊館槍彈庫主體結構和二次結構已經(jīng)完成。老山自行車館已完成部分混凝土主體結構,正在進行屋面鋼結構、鋼網(wǎng)架的制作和安裝準備工作。
奧運場館工程在總體布局上呈“一個中心加三個區(qū)域”的格局。工程除承擔奧運會任務外,還將成為北京布局合理的公眾多功能中心。因此,場館建設既考慮了體育、文化、會展、商貿、旅游、健身、娛樂之間的功能轉換,以及與交通、通信、安全設施的銜接貫通,也為未來的商業(yè)利用提供了盡可能大的調整余地和盈利條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奧運場館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資源節(jié)約榜樣——上海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
項目亮點:建設者克服工程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施工條件差、建設任務重等困難,在港口的資源節(jié)約、挖潛改造上狠下功夫,為緩解?